本报宜昌12月28日电(记者曲冠杰)十万尾体长10厘米以上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,今天在葛洲坝下的长江岸边放流。
这项本世纪重大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程,由农业部、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、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。
目前,拯救中华鲟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增殖放流。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。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,在研究生物进化、地质、海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、社会、经济价值。由于各种原因,造成中华鲟资源下降。
按国际通用最低放流回归率计算,此次放流的鲟苗15年后至少有1000尾长成回归长江。为了科学评估放流效果,本次放流的鱼苗部分采用了微型数码标志法、基因标志法和体外银质标志牌法,将来可以科学鉴别区分人工放流与自然繁殖的鲟苗。
为确保放流的中华鲟顺利洄游入海,农业部特发禁渔通告,规定自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4月15日,分段分时禁用可能对中华鲟造成损害的捕捞方式、方法和渔具。